Nano-Micro Letters (2021)13: 20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1-00736-x
2. 光催化剂的光吸收和电荷分离性能得到显著改善,Pt/0.15Sr-CN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CO₂转化活性。
3. Pt/0.15Sr-CN光催化剂在420 nm 波长下,二氧化碳还原的量子效率为2.9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g-C₃N₄,xSr-CN样品的吸收边随着Sr的掺杂量增加略有红移,锶的掺入实现带隙从2.7 eV降低到2.54 eV。Au/0.15Sr-CN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550 nm附近出现超宽的峰。这是Au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SPR)。由于0.15Sr-CN与贵金属纳米颗粒之间的强相互作用,通过Au和Pt纳米颗粒的光沉积,0.15Sr-CN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Sr的掺入并未破坏C₃N₄的骨架,而拉曼峰略有蓝移,强度随着Sr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图1. (a) XRD图谱,(b)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c) CN和0.15Sr-CN的带隙,(d) 拉曼光谱。
TEM测试结果表明,原始的CN和0.15Sr-CN样品呈现片状形貌,Sr掺杂不影响形貌。Au/0.15Sr-CN样品的TEM图像表明Au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0.15Sr-CN的表面上。HRTEM图像揭示的Au (200)和CN (002)的晶面间距分别是0.2和0.326 nm。
EDS元素分析进一步阐明了Au和Pt纳米颗粒沉积在0.15Sr-CN样品的表面上。
图3. Au/0.15Sr-CN样品能谱分析。
相较于CN,0.15Sr-CN、Au/0.15Sr-CN 和Pt/0.15Sr-CN光催化剂的C 1s和N 1s结合能峰略有红移。Sr 3d XPS谱图表明,Sr成功地结合到g-C₃N₄的晶格中,Au 4f XPS光谱表明存在金属金(Au 0),Pt 4f XPS光谱表明存在金属铂(Pt 0)。CN在2900-3400 cm⁻¹处的宽峰,被认为是N─H键和O─H键。1220-1700 cm⁻¹的峰归因于芳香环的C─N和C=N。809 cm⁻¹处的尖峰归因于三嗪。0.15Sr-CN、Au/0.15Sr-CN和Pt/0.15Sr-CN样品的FTIR光谱与原始CN的完全相似,进一步证实Sr掺入和贵金属纳米颗粒沉积不影响原始CN的结构。
图5. XPS和红外谱图分析。
原始CN的带隙为2.70 eV,与在间隙位点的Sr相互作用后,带隙减小到2.55 eV,费米能级向导带(CB)移动。与原始CN相比,导带中带隙和费米能级的降低表明其金属性增加。此外,Sr在C或N位点的取代会引起悬空原子或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空能带的存在。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与C和N原子相比,Sr原子的原子半径较大,从而使得最终的结构发生了扭曲,这种畸变可以从差分电荷密度图中看出,与C和N取代位点相比,间隙位置是有利的掺杂位点。
图6. CN,0.15Sr-CN(间隙位点)掺杂,0.15Sr-CN(C取代)掺杂,0.15Sr-CN(N取代)掺杂平均差分电荷密度图。
Pt/0.15Sr-CN和Au/0.15Sr-CN静电势能图清楚地揭示了电荷从Sr原子向Pt/Cu原子转移。Pt和Au电负性提高导致CO的有效还原成CO₂和H₂O。
图7. Pt/0.15Sr-CN和Au/0.15Sr-CN静电势能图。
III 光致界面电荷
表面光电压(SPV)揭示从价带到导带的电子跃迁。因此,SPV信号越强,电荷分离度越高。很明显,SPV信号强度的顺序为Pt/0.15Sr-CN > Au/0.15Sr-CN > 0.15Sr-CN > CN。SPV结果表明Pt/0.15Sr-CN具有最佳电荷分离能力。
光电流密度曲线进一步揭示电荷分离,值得注意的是,掺入Sr的CN光电流响应显着增加。在所有样品中,Pt/0.15Sr-CN样品表现出最高的光电流信号。电化学阻抗谱(EIS)表明,Pt/0.15Sr-CN电荷转移和分离最高。
图8. (a) 表面光电压响应,(b) 光致发光响应,(c) 光电化学曲线和(d) 电化学阻抗谱。
IV 光催化活性评价
图9. CO₂转化的光催化活性。
V 机理研究
图10. Pt/0.15Sr-CN催化剂的能带结构、电荷分离和转移以及表面氧化还原反应示意图。
VI 结论
罗为
本文通讯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 副教授
主要从事压电器件材料、射频微电子器件和材料、声表面波器件和材料、光电光声器件与材料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Email: luowei@mail.hust.edu.cn
王春栋
本文通讯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双聘副教授
低维固体材料中特殊电子态与本征物性的构效关系,能源存储与转换器件及系统,电催化反应动力学与电子调控,及机器学习。
▍主要研究成果
▍Email: apcdwang@hust.edu.cn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可以与别人分享!:Nano-Micro Letters » 2.92%!表面等离激元诱导g-C₃N₄基光还原CO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