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姬广斌等:毫米波大气窗口超宽微波吸收—通过自由调控多磁共振行为实现

研究背景

M型钡铁氧体BaFe₁₂O₁₉(BaM)是一种神奇的材料,具有易制造和环保等诸多优点,特别是其高磁晶各向异性场(Ha)导致在45GHz左右产生自然共振,接近35GHz的毫米波大气窗口。这些独特的品质使其有应用于毫米波吸收的巨大潜力。然而,原始钡铁氧体的单自然共振通常导致其吸收带宽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毫米波吸收应用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本工作将La3⁺、Zr⁴⁺同时掺入BaM中分别取代Ba2⁺、Fe3⁺,实现了多磁共振的频率和强度的独立调控,对增强给定目标频带内的吸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Achieving Ultra-Broad Microwave Absorption Bandwidth Around Millimeter-Wave Atmospheric Window Through an Intentional Manipulation on Multi-Magnetic Resonance Behavior

Chuyang Liu, Lu Xu, Xueyu Xiang, Yujing Zhang*, Li Zhou, Bo Ouyang*, Fan Wu, Dong-Hyun Kim & Guangbin Ji*

Nano-Micro Letters (2024)16: 17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4-01395-4

本文亮点

1. 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将La3⁺-Zr⁴⁺离子同时掺入到BaM中,实现了对多磁共振行为的自由调控

2. 双高价离子的掺杂增强了Fe3⁺和Fe2⁺离子之间的交换耦合效应,提高了相应频率范围内的磁损耗能力。3. La3⁺-Zr⁴⁺共掺杂BaM在35 GHz大气窗口附近具有12.5 + GHz的极宽EAB,并有效地降低了全向角的RCS值。

内容简介

M型钡铁氧体BaFe₁₂O₁₉(BaM)因其较高的磁晶各向异性场(Ha),在45GHz左右产生自然共振,接近35GHz的毫米波大气窗口,该特性使其具备应用于毫米波吸收的潜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姬广斌等将稀土La3⁺和非磁性Zr⁴⁺离子同时掺入到M型钡铁氧体(BaM)中,利用La3⁺和Zr⁴⁺离子对磁晶各向异性场的相反影响,成功地消除了多磁共振强度和频率之间的限制关系,实现多磁共振行为的自由调控。磁共振分峰和模拟结果证实,在35 GHz左右,由于Fe3⁺和Fe2⁺离子之间的交换耦合效应增强,出现了明显的多磁共振现象。此外,Mössbauer光谱分析、第一原理计算和最小二乘拟合共同表明,La3⁺的掺杂导致Zr⁴⁺占据Fe3⁺的位置发生重排,从而使极化/传导损失的比例逐渐增加。最终,La3⁺-Zr⁴⁺共掺杂BaM(LBZFO)的吸收频段覆盖了27.5-40+ GHz范围,获得了12.5 + GHz的超宽带吸收,在毫米波大气窗口35 GHz附近具有显著的吸收能力。

图文导读

I LBZFO的物理特性

图1(a)为LBZFO样品的制备流程。图1(b)所示为不同比例La3⁺离子掺杂LBZFO样品的SEM图像。结果表明,每个样品都呈现出典型的六角形片状微观结构,这表明La3⁺掺杂对其形貌的影响很小。图1(c)为XRD的Rietveld精修图,所有样品中没有检测到与La或Zr元素相关的明显杂质相,证实了成功获得单相M型钡铁氧体。图1(d)-(e)所示为LBZFO样品和纯BaM样品的Fe 2p和O1s的XPS光谱。随着Zr⁴⁺或La3⁺离子掺杂量的增加,Fe2⁺离子含量和氧空位均增加。

2.png

图1. LBZFO的(a) 制备流程图; (b) SEM图像;(c) XRD的Rietveld精修;(d) Fe 2p的XPS光谱;(e) O 1s的XPS光谱。

II LBZFO结构中Zr⁴⁺对Fe3⁺的占位分析

图2(a)为BaM的晶格结构图,图2(b)~(d)所示的LBZFO的拉曼光谱图和穆斯堡尔图表明,La3⁺离子的掺杂导致Zr⁴⁺离子从4f₁位置向2a和4f₂位置发生重排。由于非磁性的Zr⁴⁺离子取代了Fe3⁺离子,削弱了Fe3⁺-O-Fe3⁺的超交换作用,导致Hhf显著降低。然而,稀土磁性La3⁺离子替换非磁性Ba2⁺离子会强化超交换效应,导致Hhf值再次逐渐升高。图2(e)所示为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估计了LBZFO样品中Zr⁴⁺+取代Fe3⁺的各个位置的焓值。结果证实了Zr⁴⁺离子最初倾向于占据BaM中Fe3⁺离子的12k 和4f₁ 位点;而在掺入La3⁺后,它们的位置会从4f₁向2a和4f₂发生显著的重新排列,以保证结构的稳定。

3.png

图2. (a) BaM的点阵结构图; (b) LBZFO的拉曼光谱;(c) LBZFO的Mössbauer谱图;(d) Mössbauer谱图导出的参数;(e) 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拟合图。

III LBZFO样品的磁响应行为及其机理

图3(a)所示为LBZFO样品的磁滞回线图。当外场达到20 kOe时,所有样品均接近饱和。采用接近饱和定律(LAS)拟合的LBZFO样品磁化曲线(图3(b)),发现随着La3⁺离子掺杂Ms值先减小后增加(图3(c))。这是由于两种相反的效应导致:Fe3⁺转变为Fe2⁺会导致明显的磁稀释,但是稀土La3⁺具有比Ba2⁺更大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将LBZFO样品的复磁导率(图3(e))转化为图3(f)所示,发现LBZFO样品中存在三个明显的半圆,表明在指定的频率范围内存在三种主要的磁共振损耗机制。图3(g)为LBZFO样品的磁共振峰分解图,可见所有样品可被分解成三个峰,分别源自于本征Fe3⁺离子和不同程度的Fe3⁺-Fe2⁺离子交换耦合效应。

4.png

图3. LBZFO样品的(a)磁滞回线图;(b)LAS拟合图;(c) Ms、Hc和Ha的变化曲线图;(d)自旋轨道耦合示意图;(e)复磁导率的实部和虚部;(f) 磁Cole-Cole图; (g) 磁共振分解图;(h) Fe3⁺和Fe2⁺离子交换耦合示意图。

IV LBZFO样品的介电响应行为及机理

图4(a)所示为LBZFO样品复介电常数,图4(b)为LBZFO样品的介电常数Cole-Cole曲线,图中有三个明显的半圆,说明存在丰富的极化弛豫。此外,也显示部分呈直线的区域,说明传导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对介电损耗也有贡献。因此,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量评估导电损耗和极化损耗的贡献,如图4(c)所示,随着La3⁺掺杂比例的增加,LBZFO样品的传导损耗逐渐减小,而极化损耗则呈现相反的增加趋势。这是由于La3⁺掺杂后Zr⁴⁺离子从四面体4f₁位点重排到八面体2a/4f₂位点,Zr⁴⁺取代在高对称性八面体中可能提供了较低的杂质能级(图4(d))。

5.png

图4. LBZFO样品的(a) 复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b) 介电常数Cole-Cole图;(c) 通过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的传导损耗/极化损耗;(d) 传导损耗减小机理示意图和各偶极子示意图。

V LBZFO样品毫米波吸收性能的分析

图5(a)和图5(b)分别为LBZFO样品的三维反射损耗(RL)图和二维RL曲线。结果表明,x=0.1的LBZFO样品在35 GHz的大气窗口附近具有最佳的吸收性能。在1.2 mm的一阶匹配厚度(n=1)下,有效吸收范围(RL<-10 dB)为29.4~37.4 GHz (8.0 GHz)。在3.2 mm的二阶匹配厚度(n=3)下,有效吸收范围扩展到27.5~40.0+ GHz (12.5+ GHz),并且伴随着较低的RLmin值(-19.8 dB)。这是由于La3⁺和Zr⁴⁺离子对Ha的相反作用,优化了35 GHz频段的磁自然共振行为(图5(c))。

6.png

图5. LBZFO样品的(a) 三维反射损耗值随频率和厚度的变化;(b) 二维反射损耗和阻抗匹配值; (c) La3⁺和Zr⁴⁺离子对自然共振频率的影响示意图。

VI 总结

通过溶胶-凝胶工艺成功合成了La3⁺-Zr⁴⁺离子共掺杂BaM,证实了La3⁺和Zr⁴⁺离子分别替代了BaM中的Ba2⁺和Fe3⁺离子。进一步发现了Zr⁴⁺离子最初占据了12k和4f₁位点的Fe3⁺离子,而在La3⁺离子的掺入后,Zr⁴⁺离子的占位从4f₁转向2a和4f₂位点,导致杂质能级降低,极化/传导损失比例逐渐增大。双高价离子的掺杂增强了Fe3⁺和Fe2⁺离子之间的交换耦合效应,提高了毫米波大气窗口35GHz的磁损耗能力。并且,由于La3⁺和Zr⁴⁺离子对Ha的相反效应,实现了对多磁共振行为的自由调节。最终,LBZFO样品在35 GHz大气窗口附近具有12.5+ GHz的极宽EAB,并有效降低了全向角的RCS值,在军事隐身和电磁污染防治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简介

7.jpg

姬广斌
本文通讯作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电磁功能材料、多频谱兼容材料、磁性材料研究。
个人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电磁功能材料、多频谱兼容材料、磁性材料研究。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导师都有为院士。先后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法国兰斯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现担任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Nanomaterials、Current Nanoscience等期刊编委;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江苏省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江苏省双创科技副总;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共在Prog. Mater. Sci.,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 Adv. Sci.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24000余次,56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热点论文,H因子87;授权发明专利28件;培养中国航空学会优博、优硕、校优博/优硕23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6项奖项。
Email:gbji@nuaa.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8.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JCR影响因子为 26.6,学科排名Q1区前5%,中科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可以与别人分享!:Nano-Micro Letters » 南航姬广斌等:毫米波大气窗口超宽微波吸收—通过自由调控多磁共振行为实现

赞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