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Micro Letters (2021)13: 3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559-2
图1. (a) 原理图;(b) 所研究的单结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相应能级;(c) 喷雾热解沉积TiO₂致密层的SEM照片;(d) 在TiO₂-CL/FTO基片上沉积钙钛矿型薄膜的SEM图。TiO₂前驱体溶液的浓度为0.35 M,厚度为70 nm。
II 单结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复性
为了研究了二氧化钛空穴阻挡层对单结平面PSCs光伏性能的影响,对器件性能进行了分析,在器件制备过程中选取了浓度在0.15~0.40 M之间的TiO₂前驱体溶液。图2a描绘了平面型PSCs的横截面扫描电镜图像,其中TiO₂-CL放置在MAPbI₃吸收体和FTO玻璃衬底之间。图2b展示了不同TiO₂浓度下单结平面PSCs的J-V曲线,显而易见,JSC和VOC仅在0.35 M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其中TiO₂-CL的厚度为70 nm,从而改善了ECE值。此外利用3D-FDTD光学模拟结合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平面PSC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研究发现,PSCs中TiO₂-CL的厚度对太阳电池的光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光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即只有当TiO₂-CL厚度为70 nm时,才能通过降低寄生损耗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平面PSCs的量子效率,如图2c所示。图2d中展示了实验和模拟的J-V特性曲线的比较。通过数值模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J-V曲线表现出了类似的特性。表1总结了从J-V曲线中提取的相应光伏参数。
图2. (a) 性能最佳平面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横截面FESEM图像;(b) 不同TiO₂前驱体溶液浓度的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J-V曲线;(c) 实验与FDTD光学模拟的量子效率比较;(d) 性能最佳的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正向扫描(FS)和反向扫描(RS)J-V曲线以及由有限元电模拟实现的J-V曲线。
表1. 平面型PSC的光伏性能参数的实验和仿真比较。
图3. 当TiO₂前驱体溶液的摩尔浓度从0.15到0.40 M变化时,每组13个器件的(a) 开路电压,(b) 短路电流密度,(c) 填充因子和(d) 能量转化效率。
III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子管理
用TiO₂-CL ETL制备的单结平面型PSCs有可能达到较高的电导率。然而,目前的器件设计不允许钙钛矿进行足够的光子吸收,因为较高的光学损耗阻碍了高效PSCs的实现。通过对太阳能电池界面进行纹理处理,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中的光耦合和光捕获;然而,这会对VOC和FF等光电参数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单一致密的TiO₂层不足以有效地从钙钛矿吸收体中提取电子/阻挡空穴,钙钛矿/前端接触界面还存在严重的复合问题,限制了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能。而介孔TiO₂ (MP-TiO₂)可有效促进电子传输,进一步减少了载体的复合。并且MP-TiO₂还通过有源层中的光子散射增强了对光子的吸收,从而获得了较高的JSC和ECE值。
对于改善光耦合,本文提出利用折射率约为~1.4的周期性半球形MgF₂纹理抗反射(ARC)层来进一步增强光耦合。通过优化后的PSCs如图4a所示。图4b显示了沉积在太阳能电池顶部的MgF₂ ARC层,其特点是以方形栅格的圆形基座排列的纳米结构,可以在太阳能电池中提供近乎理想的光耦合。图4c和d分别对优化前后电池的量子效率以及J-V曲线进行了对比,发现均有明显提升。
图4. (a) 优化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原理图;(b) 纳米结构MgF₂ ACR层的图形表示;(c) 优化前后量子效率对比;(d) 优化前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J-V特性曲线对比。
图5. (a) 没有MgF₂ ARC层,(b) 具有平坦的MgF₂ ARC层,以及(c) 具有凸起的MgF₂ ARC层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示意图;(d)量子效率(QEs)和短路电流密度(JSCs)对比图;(e) 相应的反射损耗对比图。
IV 高效钙钛矿/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实现
高效TSCs的设计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TSCs中从上到下的电流必须在短路电流条件下匹配。通常,钙钛矿/钙钛矿TSCs的底部通过表现出低VOC而提供高JSC。相较之下,上层电池负责通过适合的JSC实现高VOC。因此,选择合适的顶层电池来实现高效的TSCs是十分必要的。在本研究中,使用了MAPbI₃钙钛矿作为上层电池吸光层。通过上层电池和底部电池的串行连接组合,实现了两端钙钛矿/钙钛矿TSCs,其中使用未掺杂的SnO₂层将其连接。在TSCs中,高能量光子上层电池吸收,能量较低的光子被下层电池吸收,从图6生成等高线图可以看出。
图6. (a) 单结顶部钙钛矿(宽带隙)太阳能电池、(b) 单结底部钙钛矿(窄带隙)太阳能电池和(c) 钙钛矿/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d-f) 对应的俯视图。顶部钙钛矿吸收层的厚度为210 nm,底部钙钛矿吸收层的厚度为800 nm。
然而,当上层电池在下层电池上沉积时,实现TSCs匹配电流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即给出各个钙钛矿层厚度,以使ECE不受不匹配问题的限制。在本文中,利用了大量不同钙钛矿层厚度组合来研究匹配条件下的QEs和JSCs。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结合三维FDTD光学仿真,研究了优化过程和光学特性。最终确定上层钙钛矿层厚度为150~300 nm,下层钙钛矿层厚度为400~1000 nm。
图7a描述了匹配短路电流条件下钙钛矿/钙钛矿TSCs的截面示意图,图7b-e给出了在单色波长为400、550、730和950 nm时相应的功率密度分布。
图7. (a) 优化后的钙钛矿/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横截面;入射波长(b) 400 nm,(c) 550 nm,(d) 730 nm和(e) 950 nm时对应的功率密度分布;(f) 最优钙钛矿/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在匹配短路电流条件下的量子效率和(g) J-V特性曲线。
对于短波长(<400 nm),大部分光子被前端接触/顶部钙钛矿界面吸收,而一小部分光传播到钙钛矿吸收层。随着波长(550 nm)的增加,上层钙钛矿层对光子的吸收得到改善,并且有一部分光子通过底部的光电池。在730 nm处,光子被顶部和底部电池吸收相等,接触处吸收损失明显,波长进一步增加,导致底部电池的光子吸收显著改善,而上层电池对光子吸收几乎没有。图7f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在本研究中,研究了一种多层材料体系来制备钙钛矿单结和钙钛矿/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TSCs)的有效前接触。首先,采用喷雾热解沉积(SPD)法制备了高质量、可重复、可扩展的TiO₂致密电子传递层(ETL),优化后的TiO₂ ETL厚度为70 nm,JSC值为21.3 mA cm⁻²,VOC值为1.07 V,FF为72%,ECE值为16.55%,这是目前为止采用SPD法生长的TiO₂ ETL的平面型PSC获得的最高的ECS值。然后提出了一种结合优化的TiO₂致密层的多层前端接触设计,以实现高效的PSCS。优化后的单结器件使ECE值提高了36%,JSC、VOC和FF分别提高了10%、7%和8.5%。最后,为实现高效钙钛矿型/钙钛矿型叠层太阳能电池提出了优化的器件设计。PSO算法对串联结构的子单元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三维FDTD仿真。在匹配的短路电流条件下,所提出的钙钛矿/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ECE达到了30%。
Md. Shahiduzzaman
本文第一&通讯作者
Kanazawa University
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光伏电池的界面、材料和器件工程。
▍Email:
▍个人主页:
Md. Akhtaruzzaman
本文通讯作者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材料化学、器件物理和有机电子学。
▍Email: akhtar@ukm.edu.my
▍个人主页:
Masao Isomura
本文通讯作者
Tokai University
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
▍Email: isomura@tokai.ac.jp
▍课题组主页:
撰稿:《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可以与别人分享!:Nano-Micro Letters » 日本金泽大学等:TiO₂多层前端接触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