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55位NML编委入选 2025 年度全球前2%科学家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30
2025—9.19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是由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于2015年首次发布的全球科学家多维度排名榜。榜单保持每年更新一次,在2025年9月的最新榜单中Nano-Micr...
阅读(15)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30
2025—9.19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是由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于2015年首次发布的全球科学家多维度排名榜。榜单保持每年更新一次,在2025年9月的最新榜单中Nano-Micr...
阅读(15)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9
研究背景 陶瓷气凝胶(CAs)因其极轻、高孔隙率等特性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固有脆性(源于纳米颗粒间的弱“颈连接”)限制了其在机械载荷下的应用。为解决此瓶颈,研究转向以一维陶瓷纳米纤维(CNFs)作为新型构建单元,其高长径比和柔性有助于制备弹性气凝胶。其中,静电纺丝技术因其能制备连...
阅读(52)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8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患病率的上升和巨大的经济影响,糖尿病带来了重大的医疗保健挑战,需要有效的管理策略。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无创糖尿病监测提供了有前途的方法,利用皮肤界面可采集的生物体液,可反映表明代谢健康的各种生化标志物。新兴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越来越多地采用多路复用传感功能,可...
阅读(98)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7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具有数十亿参数的人工智能(AI)技术给各领域带来了变革性的变化,为高效解决这些 AI 任务,对高性能和 AI 芯片的需求激增。最近,先进芯片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例如光子计算的发展、量子处理器的进步、仿生芯片的性能提升等等。先进芯片的设计需要对材料、算法、模型、...
阅读(293)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6
研究背景 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柔性纤维传感器作为连接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关键桥梁,在生物医学、智能机器人、环境监测和健康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传统的纤维制备方法成本高、难以规模化,限制了应用。不同于这些方法,热拉伸纤维能够定制复杂结构,可以在跨越纳米到千米的长度尺度上提...
阅读(398)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5
研究背景 在半导体技术持续追求微缩化的进程中,硅基晶体管的尺寸已逼近物理极限,短沟道效应、漏电流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延续摩尔定律,产业界先后发展了如FinFET等三维晶体管架构、高K金属栅极技术以及三维集成等先进方案。然而,这些方法多侧重于器件结构和集成方式的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
阅读(263)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4
研究背景 在皮肤集成电子技术持续突破的推动下,可穿戴传感器已成为实时健康监测、临床诊断、人机交互及机器人技术等多领域的核心组件,其在精准感知与便捷应用场景中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水凝胶凭借与人体组织相近的柔软特性、高含水量及优异生物相容性,已成为构建柔性可穿戴器件的关键材料,为器件...
阅读(120)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3
研究背景 钙钛矿的溶液可加工性为制造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一条具有成本效益和高通量的路线。然而,通过溶液沉积法制备高质量钙钛矿薄膜,需精细调控工艺条件,包括温度、气氛、退火时间以及钝化层等。以反溶剂处理为例,无论旋涂法还是刮涂法制备的薄膜,反溶剂滴加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在数秒的狭窄...
阅读(135)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2
研究背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对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速充放电能力的高性能储能系统的需求持续增长。凭借优异的能量密度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锂离子电池(LIBs)已成为当前主流的储能技术。然而,在零度以下的低温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
阅读(237)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1
研究背景 在运动损伤预防监测与生物力学评估领域,如何实现对肌骨负荷的实时、精准测量既是柔性传感器应用的核心挑战,也是有效预防损伤,提高运动效能的切实所需。传统的应变片或光学动作捕捉系统虽能间接估算胫骨负荷,但存在侵入性强、操作复杂、便携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自由运动场景下的实时监...
阅读(392)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0
研究背景 在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持续加剧的全球挑战下,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长期依赖已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瓶颈,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因此成为构建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中,光伏技术通过捕获自然界的光能并直接转化为电能,凭借能源来源广泛、环境负面影响小、长期可持续性强等显著优势,...
阅读(529)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20
研究背景 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反应(NO₃RR)作为一种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氨(NH₃)合成途径备受关注。然而,NO₃RR仍面临析氢反应(HER)竞争和含氮中间体氢化步骤中高能垒的挑战。传统的Haber-Bosch工艺需要高温高压条件,能耗大且碳排放高。开发高效的催化剂以降低反应能垒...
阅读(387)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9
研究背景 随着柔性电子器件逐渐向微型化和便携化发展,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能量存储/供给单元(如微型超级电容器、微型电池)与能量消耗单元(如压力传感器)集成在一起,成为研究热点。这种集成在二维平面上具有简便、兼容和可靠的优势,但在进一步扩展到阵列结构时,会出现占用面积大、连接复杂...
阅读(251)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7
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计算架构的“内存墙”与高能耗问题日益凸显。神经形态计算通过模拟人脑高效并行处理机制,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方向。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凭借其可调电子特性、机械柔性和多重表面官能团,在构建仿生感知-计算一体化系统中展现出独特优...
阅读(243)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6
研究背景 水系锌碘电池(Zn-I₂ battery)因其高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快速反应动力学和低电压滞后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储能系统的重要候选。然而,锌碘电池仍面临若干关键挑战。一方面,由于电场分布不均,锌负极易发生枝晶生长,可能导致隔膜刺穿、电池容量快速衰减及安全性降低;另一...
阅读(276)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5
研究背景 水、能源和食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相互关联要素,涵盖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目标2、6和7。然而,气候变化正加剧全球水资源和电力短缺,同时对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挑战。因此,应优先发展可持续和清洁能源以满足全球需求,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多方面问...
阅读(234)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4
研究背景 全固态锂电池(ASSBs)凭借非易燃固体电解质(SEs),在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上显著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且适配锂金属负极与超高电压正极,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的重要方向。其中,氯化物固体电解质(CSEs)平衡了电压耐受能力与离子导电性,可兼容商用4.3 V级NCM8...
阅读(483)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3
研究背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低成本、高效率和溶液加工性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制备过程对湿度极度敏感,通常需在惰性气体环境中完成,严重制约了产业化进程。传统方法中,钙钛矿中间相薄膜与环境中水分的快速分子交换会导致不可控的结晶过程和缺陷生成,尤其在湿度较高时(&...
阅读(479)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2
研究背景 辐射制冷、蒸发冷却等被动式冷却技术因其低能耗、绿色环保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辐射制冷技术通过高太阳光反射率避免太阳辐射加热、高中红外透明窗口发射率向外太空辐射热量,从而可以实现日间亚环境冷却。蒸发冷却技术通过水分蒸发过程带走潜热,可有效降低物体表面温度;但是,由于水体...
阅读(349)赞 (0)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5-10-11
研究背景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关键。然而,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之间的不稳定界面问题严重制约其实际应用,如锂枝晶生长、固态电解质界面反复破裂等。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虽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和柔性,但其离子电导率低、机械强度不足,且难以同时实现高效的...
阅读(312)赞 (0)
热门排行
阅读 (3326)赞 (0)
1清华大学核研院何向明等综述: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挑战和机遇阅读 (2767)赞 (0)
2中科院过程所张会刚等:锂硫电池新突破,异质结催化剂实现高效多硫化物转化阅读 (1992)赞 (0)
3西安交通大学邵金友&陈小亮团队综述:应用于长周期健康监测的高性能表皮电子阅读 (1581)赞 (0)
4福州大学王星辉等综述:高熵材料,先进电池设计的新范式阅读 (1347)赞 (0)
5胡金莲院士、瞿金平院士合作综述:工程化辐射制冷系统在热调控与节能领域的应用